来源:药渡仿制
即将拉开序幕的新批次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自2018年4+7试点以来,已走过十个批次的历程。这项旨在减轻民众用药负担、规范药品市场的关键政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遏制药价虚高的有效途径,显著降低了民众的药费支出,促进了行业秩序的逐步规范,提升了用药质量和可及性。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采药品的核心挑战是如何避免价格不断探底的"螺旋低价"现象,同时确保采购主体回归市场,满足临床需求的精准度,并实现价格与供需市场的再平衡。
目前从官方有限的报道中了解到的是,新批次国采将继续对企业价差作出一定限制,但对价差的计算"锚点"作出优化,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这样即使出现个别企业报低价,也不会影响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再以最低报价作为唯一基准,而是采用更稳健的统计量(是否会剔除最低报价后取算术平均价或中位数?)但能够看到的是,将集采从"单纯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综合博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规范统计锚点,既保留了?。⒁粤炕患郏ⅰ〉暮诵挠攀?,又避免了?。⑽ǖ图郏ⅰ〉贾碌南低承苑缦?。
同时,在报量层面的变化是,医疗机构第一次可以选择按具体品牌报量,把自身认可什么品牌、预计用多少量报上来,如果中选可以直接成为该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也可以维持过去按药品通用名报量。
追溯至2017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简称医药《国十七条》)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提升医疗机构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的参与度的重要性。
这一表述蕴含了两层深意:一方面,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的影响力逐步降低,其角色由原先的"价格决策者"向"价格调控者"转变;另一方面,2017年见证了各类医疗联合体、共同体、专科联盟及采购集团的涌现,加之总额预付项目的推广,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中的议价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八年后的今天,国采系统引入按具体厂牌报量的做法,其背后的逻辑是行业共识,旨在精确对接临床需求,巩固"量价挂钩"的机制,确保医疗机构能够通过指定厂牌来维持长期使用的成熟品牌,从而降低更换厂家可能引起的疗效不稳定、医生用药习惯改变或患者顺应性降低等风险。
按厂牌报量能更真实反映终端需求--医生对常用厂牌的开方偏好、患者长期使用的品牌依赖,均可通过厂牌报量转化为明确的采购承诺。这种"精准报量"能让药企更清晰预判市场份额,从而在议价时更有动力让利。同时,医疗机构报量直接对应某厂家的产能,企业可提前规划原料采购、生产排期,避免因"通用名报量"下的多厂家分配不均,按厂牌级报量能倒逼企业锁定供应责任,减少临床"无药可用"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若医疗机构长期倾向于某几个"熟厂牌"(如原研药、老品牌仿制药),可能导致新进入市场的优质低价厂牌难以获得报量,形成"路径依赖"。此时,即使新厂牌价格更低、质量达标,也可能因报量不足无法参与有效竞争。
另外,厂牌指定涉及具体企业,若轻易一交了之,可能出现医疗机构与特定厂家"利益合谋、灰色绑定、倾斜报量"的情况,这种"定向报量"会破坏集采"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竞争规则,最终削弱集采"挤出虚高价格"的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把采购主体还给市场,交给医疗机构,但与此同时,问题也不能一起一交了之,要想清楚如何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总之,"按具体厂牌报量"的各有利弊,其适用性取决于药品的临床属性与市场成熟度。合理的做法是在现有的品种是继续"分类施策" 。
新一轮次国采在即,需从机制设计、监管执行、企业激励等多维度构建科学体系,既通过"以量换价"挤出虚高水分,又通过全链条管控守住市场真实供需的阀门,最终形成"价格合理、供应稳定"的良性生态。
*声明:本文仅是介绍医药疾病领域研究进展或简述研究概况或分享医药相关讯息,并非也不会进行治疗或诊断方案推荐,也不对相关投资构成任何建议。内容如有疏漏,欢迎沟通指出!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