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低中频电疗仪是一种利用低频率(通常指1-1,000 Hz)和/或中频率(通常指1,000 Hz - 100,000 Hz)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或训练肌肉目的的物理治疗设备。它是现代康复医学、疼痛管理和运动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电疗设备之一,以其非侵入性、操作相对简便、效果明确而著称。
核心原理
电疗仪通过电极片将特定参数的电脉冲传递到皮肤及深层组织,利用电流的生物物理效应产生治疗作用,主要包括:
神经肌肉刺激效应(主要见于低频段):
兴奋运动神经: 低频电流(特别是<100 Hz)能有效刺激运动神经纤维,引起所支配肌肉的被动收缩(电刺激诱发的肌肉收缩)。用于肌肉再教育、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增加肌力/耐力、改善血液循环。
刺激感觉神经: 电流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麻刺感、震动感或肌肉跳动感。更高强度的刺激可兴奋痛觉传入纤维,但更关键的是通过以下机制镇痛。
闸门控制镇痛: 电流刺激传入神经(主要是粗纤维Aβ纤维),激活脊髓背角的“闸门”,抑制痛觉信号(细纤维Aδ和C纤维)向高级中枢的传递(Melzack & Wall理论)。
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 持续的电刺激可促使机体释放内啡肽、脑啡肽、5-羟色胺等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
掩盖效应: 电刺激产生的感觉本身可以部分掩盖或干扰痛觉。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肌肉节律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电流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或通过轴突反射引起血管扩张。
加速炎症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清除。
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改善血液循环带来更多氧和营养物质。
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被认为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和软组织愈合(如骨不连、压疮、糖尿病足溃疡)。
部分电流模式(如微电流)模拟人体生物电环境,影响细胞膜电位和离子通道,促进ATP合成,优化细胞功能。
干扰电流效应(主要见于中频段):
利用两路(或以上)频率相近的中频正弦交流电在体内交叉干扰,在交叉点(病灶区)差频产生低频调制电流(如0-150 Hz)。这种内生性低频电流克服了皮肤对低频电流的高阻抗,能更深透地作用于深层组织,同时皮肤感觉更舒适(中频本身不易引起强烈神经兴奋)。干扰电(IFT)是其典型代表。
核心参数与模式(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
电疗仪通过调节以下参数产生不同的治疗模式:
频率:
低频(1-150 Hz): 直接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低频(<10 Hz)主要用于镇痛(如TENS)、促进组织愈合;中低频(10-50 Hz)主要用于肌肉刺激(NMES)、增强肌力;较高低频(>50 Hz)易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中频(1-100 kHz): 主要用作载体频率,通过调制产生治疗性低频成分(如干扰电、调制中频电)。皮肤阻抗低,穿透深,舒适度高。
波形: 方波、三角波、正弦波、指数波等。不同波形兴奋神经肌肉的效率不同(方波效率最高)。
脉冲宽度/波宽: 单个脉冲的持续时间(通常几十到几百微秒)。影响刺激强度和选择性(较宽波宽更容易兴奋深部神经或感觉迟钝的组织)。
强度: 电流的幅度(通常以毫安mA表示)。需达到感觉阈(感觉麻刺感)、运动阈(肌肉可见收缩)或耐受阈(舒适的最大强度)。
调制方式:
幅度调制: 电流强度周期性变化(如渐升渐降),增加舒适度,防止适应性。
频率调制: 电流频率周期性变化(如扫频),刺激不同神经纤维。
断续调制: 输出与间歇交替(通断比),用于肌肉刺激,防止疲劳。
差频调制(IFT特有): 两路中频电流在体内干扰产生低频治疗电流,差频可固定或变动。
恒定输出: 频率、波宽、强度固定。
调制输出:
工作模式(常见):
经皮神经电刺激: 主要目标为感觉神经,镇痛。常用高频(>50 Hz)、低强度(感觉阈上)、窄波宽;或低频(2-5 Hz)、高强度(运动阈上)、较宽波宽(促进内啡肽释放)。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主要目标为运动神经,刺激肌肉收缩。常用频率20-50 Hz,强度达到运动阈,波宽100-400 μs。用于失神经肌肉时需用更低频(<10 Hz)、更宽波宽(>150 ms)。
干扰电流疗法: 利用2-4路中频(如4000 Hz & 4100 Hz)在体内干扰产生差频(如0-100 Hz)。穿透深、舒适、用途广(镇痛、肌肉刺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
调制中频电疗法: 将低频调制信号加载到中频载波上,兼具低频和中频优点。有多种调制波型(正弦、指数、断续等)。
功能性电刺激: 特定模式的NMES,用于诱发功能性动作(如帮助偏瘫患者站立、行走时的足下垂矫正)。
微电流疗法: 使用极微弱电流(μA级,低于感觉阈),模拟人体生物电,主要用于促进组织修复愈合(伤口、骨折、肌腱炎)和疼痛控制。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