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制定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对十大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其中包括"(三)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不到位问题。重点整治医疗机构未形成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管理闭环,未建立并落实定期督导、考核、通报、反馈机制,主要负责人未按照要求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等问题;未落实"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理念,未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未将医疗质量指标情况作为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和绩效分配依据等问题"。
在当前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内涵的大背景下,医院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阵地,其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治疗效果乃至生命安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长远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各科室及全体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构建科学、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激励机制,医院明确提出需将医疗质量指标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绩效分配的关键依据。这一举措的核心要义在于,不能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考核模式,而是必须充分考虑到医院内部不同科室在专业特点、工作性质、技术难度、风险系数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从而为每个科室"量身定制"既符合其实际情况又具有挑战性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基于此,本次首先发布非手术科室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框架(如内科、儿科、妇产科、检验科、影像科等),旨在为各相关科室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并广泛征集意见,以便后续进行优化完善。
然而,在将医疗质量考核分值具体转化为绩效分配依据的实操层面,医院管理者面临着一个核心难题:如何科学设定分值与绩效金额之间的换算关系,才能既保证考核的严肃性和激励作用,又能兼顾不同科室的实际承受能力与公平性感知?
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研讨,初步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实施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推行全院统一的分值单价(即每一分对应的绩效金额,单位:元/分)。其显著优势在于规则透明、计算简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相对公平性,避免了科室间因单价差异可能引发的攀比与矛盾。但是,这种方案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一旦设定的统一分值单价过高,对于那些本身绩效总量不高、或者在某些质量指标上容易出现扣分情况的科室而言,可能会面临"辛辛苦苦挣绩效,一朝扣分全扣完"的困境,即月度或季度的绩效总额甚至不足以抵扣质量考核中所扣的分数,这不仅会严重打击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部分科室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质量改进工作的推进。
第二种方案则是允许各科室根据自身的绩效总量、业务特点和质量控制难度等因素,个性化设置分值单价。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科室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匹配科室的实际情况,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极端问题。然而,其弊端也同样明显。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合理的区间限制,部分科室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分值单价设定得过低。例如,若1分仅对应几元钱的绩效扣除,那么即便是扣掉几分甚至十几分,对科室整体绩效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医疗质量考核的威慑力和激励作用将大打折扣,所谓的"质量与绩效挂钩"也会沦为一句空话,难以真正触动科室和个人去主动提升医疗质量。
因此,如何在"统一公平"与"个性适配"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设定一个既能有效约束不良行为、又能充分激励持续改进的合理分值单价机制,是医院在推进医疗质量与绩效挂钩过程中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民主决策。
还有哪些科室?急诊、门诊、麻醉、检验、影像、ICU、输血、护理、院感、药事、医德医风等等,持续更新中。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